
中国有句古话:“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。”这句话源自《史记》,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庄王。楚庄王在年轻时继位为王,却在上台后选择过着纵情享乐的生活,三年间几乎没有参与朝政,整日沉迷于奢华生活。当时,所有人都认为楚国已经走向灭亡,然而就在大家以为他无所作为时,楚庄王却突然爆发配资世界门户首页,迅速问鼎中原。事实证明,他的沉寂不过是精心策划的伪装,楚庄王的真正目标远比表面看到的要远大得多。
楚穆王在位时,四处征战,屡次剿灭小国,扩展了楚国的疆域,楚国一度成为春秋时期最强的诸侯国。然而,楚穆王在临终前没有做好后事安排,导致楚国朝廷陷入了极大的混乱。王位继承问题引发了内乱,朝堂之上各大公子争斗不休,朝政完全失控。楚庄王继位时,面对的便是这样一个烂摊子,朝堂腐败,王室权力外落,周围的国家虎视眈眈。
展开剩余74%更让楚庄王感到绝望的是,他身边没有一位能帮助他的人。各大世家拥有巨大的权力,有的甚至有自己的军队,楚国的一切决策都必须得到这些世家的认可才能执行。楚庄王虽然是皇帝,但朝廷实际的权力掌控者却是这些权贵。因此,如果他贸然改革,势必会遭遇强烈反抗,甚至可能危及自己的生命——毕竟在那个时代,弑君换主的事屡见不鲜。
当时楚庄王年仅十九岁,身处风云变幻的朝堂,他只能选择隐忍,暗中积蓄力量。为了让人们相信自己昏庸无能,楚庄王整整三年没有上过一次朝,过着享乐的生活,甚至在国内发生饥荒和战乱时,也从不出宫,反而沉迷于宫中的娱乐活动,完全不问政事。为了演得更真实,他还命人在宫外的门匾上写上“劝诫者死”的字样,以此威慑所有敢于批评他的人。
这一切让楚国上下都认为楚庄王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国君,许多本来对他有所防备的权贵也渐渐放松警惕。于是,趁机楚庄王暗中训练军队,培养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势力。
就在楚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时,一些忠臣出于对国家的忠诚,决定挺身而出,劝谏楚庄王。士大夫伍举冒着生命危险闯入宫中,想要向楚庄王进言。他见到楚庄王醉得东倒西歪,气愤至极,跪在地上问道:“南方的大士山上有种鸟,三年不飞不鸣,王上可知这是什么鸟吗?”楚庄王明白伍举的意思,答道:“这只鸟虽三年不飞不鸣,但一旦飞起,便能冲天,一鸣惊人。我明白了你的意思,你先退下吧。”
伍举听后心生欢喜,觉得楚庄王已明白自己的深意,便高兴地回家。然而,几天过去了,楚庄王并没有任何改变。几位忠臣急了,纷纷向伍举询问是否理解错了楚庄王的意思。伍举也不确定,心中依旧抱有希望,认为楚庄王的这番话至少证明了他并非如表面所见那样昏庸。
于是,大夫苏从忍不住冲进宫殿,痛哭流涕地对楚庄王说:“国家危在旦夕,楚国即将灭亡,而我也将死于此地。”他随即痛骂楚庄王,言辞虽然尖锐,却真诚无比。楚庄王听后,心中既感到无奈又觉得好笑。三年的隐忍期已过,他现在有了足够的实力,可以与权贵、世家甚至敌国抗衡了。
于是,楚庄王假装受到忠臣们劝说,终于开始处理国事。他首先平定了国内的动乱,随后出兵收复了郑国,并向北进攻,与晋国展开争霸。与此同时,他还重用了伍举、苏从、孙叔敖等曾经劝过他的人,进行一系列政治、经济、军事改革,加强了楚国的军事实力,为日后统一中原、问鼎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经过三年的隐忍与积蓄,楚庄王终于掌控了楚国的权力,他的战略眼光与坚定意志使他成为春秋五霸中最具魅力的君王之一,也证明了他不仅仅是一个曾经被低估的昏君。
发布于:天津市途乐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